第三百八十一章 散兵战术 (第1/2页)
阿巴泰是没有想到东方旅会主动进攻的,但他认为这是好事,这可以全军可以更从容的迎战,因此他立刻收拢了要袭击浮桥的骑兵,清河一战已经证明,面对东方旅,兵力优势无论多大都不为过。
而且只要击破了眼前的步兵,那么浮桥就一定可以摧毁。
在杨彦迪的指挥下,三个步兵营排列成营纵队三个营纵队前进,标准的营纵队应该是六个连排列成三排,这样在面对骑兵冲击的时候,前后进行收紧,中间两个连旋转九十度,向左右两翼推进,就立刻可以形成一个厚度为两排的营空心方阵,这是东方旅步兵常备营的标准模式。
只不过杨彦迪麾下只有三个步兵营,而步兵攻防需要让猎兵等精锐步兵摆出散兵线,这一次杨彦迪不仅把三个营的三个猎兵连抽调出来,而且还把费雷拉营的掷弹兵也抽了出来。
四个连形成了散兵线,导致可以形成在第一时间组成方阵的步兵只剩下了十四个步兵连,因此杨彦迪索性把抽调最多的费雷拉营解散,四个步兵连均分到了其余两个营,这样两个营就可以拥有充足的兵力形成营方阵。
因此,当杨彦迪率军由东向西进攻的时候,前沿和周边是散兵线,后面则是两个跟随的营纵队。
被杨彦迪抽调出来的四百名散兵里,只有两百名是使用线膛枪猎兵,其余两百名则是使用重型火绳枪。为了发扬火力,线膛猎兵们负责正面进攻,费雷拉营的两个连则向左翼与后方展开,这是因为右翼是河边,可以一览无余。
线列步兵们距离散兵连两百到两百五十米距离,猎兵们则是散开前进,相互之间隔开数米远,向着清军逼近。
阿巴泰站在沙丘上亲眼目睹了东方旅士兵的进攻,发现猎兵们身姿矫健,速度很快,相互呼和,利用地形前进,而阿巴泰也知道他们手里的枪可能打四百步之远,因此早早就命令石廷柱开始炮击。
只不过,炮击完全没有效果,猎兵们散的实在太开了,实心弹的攻击很难击中,而汉军旗用的佛朗机炮又没有把霰弹泼洒那么远的能力。
事实上,就算有,效果也不大,面对散兵攻击,最好的办法就是以散兵回应,清军很了解这种战术,以往他们会用擅射的弓箭手作为散兵骚扰敌人,但无论关内的战场还是关外的战场,都已经证明,弓箭手是射不过散兵的。
在几轮炮击后,发现没有取得效果,石廷柱只能下令停止射击,阿巴泰则是派遣小股骑兵,试图用骑兵冲破散兵线。他知道,如果派遣大对骑兵,散兵线与后面的方阵就会相互靠近,他的骑兵只是冲上去挨线列步兵的铅弹射击。
但现实仍旧让阿巴泰不满意,他派遣的一百多骑兵三五人一队冲击,后方的步兵根本没有提供掩护,散兵们自行聚集在一团,多的一二十人,少的三五人,背靠着背,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方阵圆阵。
事实证明,这类小阵型比空心方阵要灵活的多,士兵们相互之间可以掩护,而且可以通报情况,每一个士兵都可以清晰的听到阵内军官、士官的命令,然后按照命令进行射击。
大部分时候都是三人或者五人射击,这样火力是持续的。
散兵们之间的空隙很大,因此清军骑兵一进入就是陷入交叉火力之中,在一阵乱枪之后,清军骑兵四散而逃,而散兵们随即又散开,防止因为聚集,遭到汉军旗火炮的攻击。
遇骑而聚,连射对敌,敌退则散。虽然看起来有些混乱,但无一不是告诉清军,这些散兵是精锐。
事实正是如此,能承担散兵任务的步兵,全都是精锐。
在清河一战后,李肇基从新兵营里抽调了一部分训练程度比较高的士兵补充了原有的四个常备营和两个后备营,当然,由此后备营也升格为常备营,只是猎兵的装备并未及时更换。
猎兵部队也是有损失的,但并非从新兵营里抽调,而是从本营之中抽走经验丰富老兵加入其中,让猎兵成为了最为精锐的部队。
而只有精锐,才能承担起散兵战的任务。
散兵们猫着腰,提着枪,观察着四周,快步前进着,而军官们则穿梭其中,用哨子和口令约束着散兵线,或要求应战骑兵突袭,或命令等待后方主力跟上,指挥散兵线的军官用望远镜仔细观察汉军旗的火炮阵地,并且命人收缴了一些刚才汉军旗射出的实心炮弹。
经过观察和对比,发现其中火炮多是三号神飞炮、金龙炮、制胜炮、神威炮这类中轻型火炮,以后膛装填的佛朗机为主,火炮重量在三百到六百斤之间,这个结果无论是发现的军官,还是听到消息的杨彦迪,都感觉到有些不可思议。
因为清军明明有更重,射程更远的火炮,为什么不用在战场上,如果因为渡河、运输等过于沉重,那为什么巴莱会发现五门红衣炮呢?
一直到战后审问俘虏,杨彦迪才知道,汉军旗在运输火炮上出了问题,尤其是在渡过浑河的时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