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五章 火力时代 (第1/2页)
赵大河微笑说道:“只让猎兵们收拾那群鞑子实在是太不过瘾了,我指挥的两个营和炮兵都可以参与进来。”
李肇基立刻明白赵大河的意思,他说道:“弹药充足吗,如果情况不利,我们需要一直战斗着前往榆林铺。”
赵大河点头:“当然,每个人都有充足的弹药,还有弹药车上的弹药。”
李肇基耸耸肩:“好吧,就让我看看步兵的表演。”
赵大河则是认真说:“这是火力的时代,枪炮的舞台。”
接下来,一切参与战斗的士兵,不论兵种全部由赵大河一个人指挥,他先是命令传令兵前往游阵通知了杨彦迪,随即就与周率一起布置本阵。随着命令的下达,东方旅前后方阵的常备营士兵以及火力可以覆盖到的四个角的炮兵全都转向了正东。
这意味着,有十一门六磅野战炮和一门四磅野战炮以及两千多名士兵参与战斗。
率先调整的是队形,按照李肇基为东方旅制定的操典,当以方阵姿态应对来自骑兵的攻击时,每个步兵营的掷弹兵连必须站在第一排。
这是因为掷弹兵是所有步兵之中身材最为高大的士兵,他们组成的步兵横队,对于敌人将会会更强的震慑能力,事实上,在火枪时代,各国军队都会通过军帽等方式,让自己的士兵显的尽可能的高。
当然,掷弹兵也是线列步兵里肉搏战能力最强的士兵,因为在同等训练中,他们的更高大的身材就意味着拥有更强大的力量。
只不过在赵大河的命令下,参与战斗的四个常备营立刻调整了阵型,手持燧发枪的猎兵连从最后一排前进到了最前面,然后列成横队,前进五米后停下,只有二百名猎兵装配的是线膛枪,其余二百名装备的则是重型火绳枪。
那些重型火绳枪必须采用支价才能稳定射击,但使用线膛枪的猎兵也都打开了支架,虽然他们未必使用,比如在散兵战中,猎兵们会利用洞穴、树木等进行射击,也会采用蹲姿乃是卧姿射击的方式避开敌人的火力,但这些姿势都会造成射击速度下降的结果,而在敌人火力之外,站姿射击,且使用支架,射击速度和精准度都会有所保证。
猎兵们很快完成了射击前准备,各猎兵连长相继以旗号确认,而炮兵比猎兵更为迅速,他们全都为火炮装填了实心炮弹,瞄准了八百米开外的敌人,但这一场战斗,主角注定属于东方旅的常备营步兵。
赵大河的命令传递到了各营,各营再交代自己的连长,而连长们随即开始下达命令。
“曲射准备,四十五度射击角,黑色弹药!
一发装填,听令齐射!
五发,齐射五发!”
各连长官的命令几乎是一致的,在其命令下达之后,士兵们纷纷开始装填弹药。
弹药的装填是线列步兵的必修科目,常备营的士兵尤其对此非常熟练,只不过,这一次也以往不同,他们先是调整了腰带上的子弹盒,从腰带右侧的牛皮子弹盒里取出了五发黑色子弹,然后放进了左手第一个子弹盒里,然后把左面的子弹盒旋转到后腰,而非腰侧方便取出的位置。
按照李肇基的步兵操典,士兵的左手边悬挂饮用水、打火石、毛巾等生活用品,右手边悬挂子弹盒、刺刀这类战斗用品,只有蓝色子弹是特殊的,一个专门的子弹盒装填,里面一共有十发子弹,专门放置在右手边,避免士兵在战斗时误使用了。
崇祯十七年式标配的子弹包含了一枚圆球铅弹和三枚霰弹,这是为了增加命中率和杀伤效果,而独头弹则是特殊弹药,同为纸壳定装弹,却是包裹在专门黑色纸壳里,里面只有一枚铅弹。
崇祯十七年式火绳枪因为加工精度的问题,因此口径并不完全相同,大约有着两毫米的误差,其口径在十八点九毫米到十九点一毫米之间,而黑色子弹与普通子弹里的圆铅弹的区别则在于,普通的子弹口径更大。
无论是火绳枪还是燧发枪,线列步兵们的射击速度永远是各国军官将领们追求的永恒主题。而不同国家的火枪手射击速度也是不同的,这其中,训练因素往往占据了很小一部分,关键还是在于子弹。
只要铅弹与枪管之间的游隙越大,装填速度也就越快,到游隙大到一定程度,甚至连推弹杆都不用,直接把子弹装进枪管,把枪托狠狠的往地上一磕,子弹就自动落到枪管底部,而游隙再少小一点,则是把推弹杆塞进去,把枪托一磕,利用上推弹杆的惯性把子弹冲击到底部。
很显然的是,这种子弹虽然装填快,射速快,但精准度却很差,这也是为什么线列步兵时代,命中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李肇基并不追求极致的射速,因此一直控制着子弹与枪管之间的游隙,崇祯十七年式的标准铅弹,其直径是十七毫米左右,也就是只有两毫米的游隙,加上还有纸壳,游隙则会更小。
为了提升装填速度,李肇基选择技术进步而不是对精准度与射速之间的取舍,他的办法就是,给所有商社出品的火枪,配备上铁质的推弹杆,虽然这根推弹杆有一斤重,会增加负载,但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