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二章 吴三桂 (第1/2页)
王承恩只是想让自家主子放松下心情,却不曾想他把全部的希望放在了沈犹龙身上,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王承恩说:“皇爷,沈大人确实有匡扶社稷之才。
但人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沈大人未抵京之前,勤王之事,还是要办理起来。
现如今关键还是让辽镇等各方兵马入京,等沈大人到了,兵马齐备,才好破敌。”
崇祯微微点头:“嗯,立刻去传旨,让吴襄进宫。”
宁远。
在广宁之战后,广宁陷落,宁远成为了大明在关外的军事核心,现如今锦州又陷落,宁远成为了前沿。
几十年来,大明与满清在宁远打了无数次,亿万粮饷投到了辽西,但最终得到的却只是一群辽西军阀罢了。
山海关总兵高第坐在马背上,身体随着马匹轻轻晃动着,此时的他面无表情,似乎缺乏精气神,手也不断捏着自己的额角。他已经连续赶路一天一夜了,却依旧还未抵达宁远。
回头看了一眼,一百多亲兵还在跟随,一切都很正常。
但也不正常,因为高第麾下有一万兵,但骑兵只有这一百多,这让他处处受到掣肘,此时前往宁远,就是一种体现。
本不隶属于吴三桂的他,此时却要宁远参加吴三桂主持的军议。
松锦会战之后,大明在关外的野战集团遭遇重创,大明随即制定了重组计划。
吴三桂的提督镇练兵一万,左翼镇白广恩练兵五千,右翼镇李辅明练兵五千,山海经理镇于永绶练兵一万,关辽抚镇拨兵一万,除了这四万人之外,还有驻扎辽西的宣、大两镇的一万援军,构成了六万人规模的关外野战军团。
但在崇祯十六年,相继发生了流寇窜乱中原,三边沦陷,清军再攻辽西之事,导致了白广恩内调、李辅明阵亡,宣、大二镇援兵撤回等事。
使得到了崇祯十七年的时候,宁远只剩下了两支兵马,一支就是高第的山海镇一万兵,但严重缺乏马骡,别说骑兵,就是军队运动,都缺少牲口运输粮米,另外的不足两万兵马的全都归属于吴三桂的直接指挥。
而且,随着皇帝的圣旨下达,辽军入卫,结果就是,除却山海关外,关外的城池防务全部抛弃,而各城、堡垒的驻军也相继交由了吴三桂指挥,由此,形成了高第只有一万没有马骡的军队,而吴三桂实力壮大到三万人的地位。
也基于这巨大的实力差别,吴三桂成为了大明的平西伯,而高第却依旧只是山海关总兵。
“将主爷,咱们到了。”一个亲兵发出了如释重负的呼喊声。
高第微微点头,抬起头,看了一眼灰蒙蒙的天空,在这种天气下,远处的宁远城变的若隐若现,说道:“那就快些走吧,这该死的天气。”
“高将军,您一路上顺利吗?”在城门口,吴三桂的亲将吴国贵迎了上来,亲自牵住了高第的缰绳,笑着问。
这吴国贵看起来皮肤黝黑,脸上带着两道非常明显的疤痕,一看就是战场杀将,极为悍勇。
“一路倒也顺利,就是马匹脚力不行,差点耽误了时间。”高第说道,他随着吴国贵一起进城,问道:“怎么是你来接我,不见督标和抚标的人?”
吴国贵说:“两位大人已经带着他们的兵马先行入关了。”
宁远还该有蓟辽总督王永吉和辽东巡抚黎玉田的标营,但是在辽镇越发军阀化的情况下,无论是督标还是抚标都规模很小,军费全都给了辽西军队。
总督与巡抚是朝廷在辽西的脸面,理论上所有的事情由这二人做主,但现在吴三桂已经成了平西伯,贵为伯爵的他已经是超一品的存在,自然也就不用把一二品的总督巡抚放在眼里。
这对高第来说,再无人可以辖制吴三桂了,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而到了衙门,高第分明看到了几个熟悉面孔,是督标和抚标的人,这意味着,两位大人只是自己离开,军队则由吴三桂节制了。
“高将军来了呀,快些进去吧,军议只等您一个了。”中军官迎了上来,高第连忙进去,看到吴三桂,他直接跪在地上:“末将参见平西伯。”
吴三桂点点头,伸手虚托,说道:“免礼,将军免礼。你我从来都是以兄弟相称,万不可因为我成了平西伯而生分了,快些起来吧。”
高第还是坚持完成了朝廷的礼数,说道:“平西伯厚爱,末将不敢接受。尤其是咱们日后要入卫勤王,要在朝廷大臣眼皮子底下行事,规矩只能更严格些,不能偏废,不然岂不是要被人抓住把柄,坏了咱们辽镇的名声?”
高第虽然嘴上这么说,但话里话外完全把自己划归到了吴三桂这一拨里。
吴三桂点点头,对高第的态度非常满意,现在山海关外,一切人马都属于他了,唯有高第让人不放心,现在高第表现的如此谦卑和顺,让吴三桂对他也更为亲厚。
索性,吴三桂握住了高第的手,对周围将领训诫说道:“这一次,我受了朝廷平西伯的封赏,你们也跟着傲气起来,我听人说,连督标、抚标的人都不放在眼里,平白惹人讨厌。
你们若是有我高第兄弟一半明事理,咱们也不会把总督大人气走了,日后,高第就是你们榜样,你们要警醒才是。”
“谨遵平西伯教诲。”辽西军将们纷纷叉手行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