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回 围城 (第2/2页)
“杨巡抚请问,能回答的我一定不瞒着。”
杨承应留了后手。
“为什么不直接攻打鞍山城,要这样煞费苦心的围困?”
杨嗣昌早已习惯,没有半点不悦,反而觉得该这样。
“杨巡抚莫非忘了崇祯元年的事?”
杨承应这次很爽快的答道:“我军一旦撤走,皇太极为了缓解内部矛盾,就会毫不犹豫的率军走蓟镇,入犯京师。”
杨嗣昌一怔,自己还真没想到这点。
“我军虽多,以步兵为主。”
杨承应继续解释:“况且我虽不主管蓟辽,头上却有个提督辽东一切军务的头衔。出了事,总算我头上。”
“这倒也是。丢城失地乃是大罪,”
杨嗣昌深以为然。
他的父亲杨鹤,接替武之望做了大明总督三边军务,对付以神一魁、王嘉胤为首的贼兵。
父亲是啥材料,他当儿子再清楚不过。
所以为父亲的命运深感担忧。
“另一方面,我也要借着机会扩大战果。”
杨承应望向远方的鞍山,“城里有上万八旗兵,这些兵都是上好战力啊。”
听了这话,杨嗣昌心头一沉,再这样下去,朝廷还能管得了他吗?
朝廷管不管得了,崇祯已无暇关心,有一件事比杨承应更令人头痛且迫在眉睫。
这件事就是大明的财政,已经撑不住了。
与很多人想的不同,明朝的赋税制度采取的低成本运营,出事再加税的政策。
这导致底层百姓被一而再再而三的收税,穷得揭竿而起。
朝廷呢,穷得连他哥天启皇帝的陵墓都修不起。
问题出在哪里?
明财政三大毒瘤,一是宗室,占据半壁良田;二是乡绅,利用功名偷税避税;三是贪官污吏,利用多次收税巧取豪夺。
后世有人计算过,臭名昭着的“三饷”再加本来赋税,实际税额不高。
无论是历史上的大清,还是效法明朝的李朝都一直收,直到王朝中叶才停止。
现在,崇祯面临一个问题,就是三大毒瘤一起发作,导致的国库空虚。
怎么办呢?
崇祯下诏给群臣,询问省钱的办法。
开源暂时别想,节流倒是可以试一试。
有个刑科给事中,名叫刘懋(mao),向崇祯上奏:天下州县拨款给驿站的约十之七八,而驿站用于公务的仅十分之二,用于私事的占十分之八。
结语:裁撤驿站。
崇祯看过奏疏,问周延儒:“卿对此事有何看法?”
“太祖皇帝之所以设立驿站,初衷是笼络天下壮士,消耗他们的精力,约束他们的行为。
使其不在社会上为非作歹,祸害我大明百姓。”
周延儒答道:“如果裁撤驿站,导致这些人流于社会,恐怕将使得天下从此再无安宁之日。”
崇祯点头认可。
秉持周延儒赞同,我就反对的原则。
温体仁出列道:“臣以为,驿站已经不是公事而是私事,这样留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臣请陛下恩准刘懋所请,裁撤驿站,养民安政。”
崇祯也觉得有道理。
他想了一下,忽然有了绝妙主意:“朕决定,刘懋改任兵科给事中,专管驿递整顿事务。”
嘿嘿……有背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