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 司马懿:年轻人不讲武德 (第2/2页)
要多崩溃就有多崩溃。
败局已是不可逆转。
“父亲,快退兵吧!”司马昭又喊了一声。
司马懿目光一瞬间的有些飘渺不定,喃喃自语道:“败了,我军居然又败了……”
“马谡明里先是摆出一副军心涣散的姿态,而后摆出一副决战姿态,却自始至终都在算计我军……”
“狡诈竖子,不讲武德啊!”
“父亲!退兵吧!”司马昭这一声呼喊总算让司马懿回过神来,恢复了三军主帅应有的睿智。他略显消沉的摆了摆手,“鸣金收兵。”
……
五丈原上。
马谡登高而望,看到一队队魏军卷旗倒戈,如潮水退却般下了西面缓坡。
“此战我军有惊无险获胜,司马懿吃了个这么大的暗亏,下一步会怎么做呢?”
“江东孙权等了这么久,还不出手偷袭蜀汉?他又在等待什么呢?”
马谡望着远方怔怔出神,心思暂时脱离了眼前这个结果已定的战场,将自己置身于上帝视角,通盘考虑起天下大势。
……
建兴九年九月底,五丈原一战的结果传到陇右、汉中、成都,以及整个天下。
司马懿十五万大军与马谡激战两场,折损近三万士兵,退兵十里下寨。
蜀军伤亡仅有数千。
三国朝野震动,天下震动。
上一次有人打出如此出色战绩震惊天下时,还是上一次……
关羽水淹七军的时候。
这种纯粹的正面硬刚式以弱胜强,带给人的震撼是无以伦比的。
所有非蜀国之士,心里都不由地冒出一个念头:
这个马谡太稳健了。
司马懿十五万大军都没能弄死他。
尤其是魏、吴两国有识之士,均不约而同地认为:蜀国有诸葛亮这种绝世相才,再辅以马谡这种猛将,岂不就是相当于拥有了汉初三杰中的萧何、韩信!
蜀国必须要制裁一下了,否则其崛起之势将难以阻挡。
恰巧,在孙权逐渐坚定制裁蜀国想法的时候,魏国使者终于来了……
……
十月初的清晨,马谡从温暖被窝里惬意醒来,伸了伸懒腰,心里无比宁静。
自从前些天从司马懿强攻五丈原失败以后,魏军就退兵十里下寨,彻底放弃了近距离包围五丈原的做法。
这几乎已经相当于表明了态度,如果马谡愿意,随时可以带着蜀军离开,司马懿绝对不会阻拦。
这种来自敌方主帅的认可和尊重,让马谡有一刹那的飘飘然,更深刻地体验到了“将军的尊严是靠拳头打出来的”深意。
但很快就恢复了正常。
其实马谡并没有因为侥幸胜了司马懿两阵就得意忘形,这两次斗智斗勇的战争,本来也是在一个不公平的环境下展开的。
异地相处,角色互换,他不一定会比司马懿做得更好,司马懿不一定会比他做的差。
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在这个时代依然是很难撼动的优势。这两仗能赢,八成功劳要归于五丈原易守难攻的地形。
这这是他第一次放开架势,试图真刀真枪和司马懿这种顶级将领正面碰撞,虽然最终还是挖坑给对方跳,有那么一丢丢胜之不武,但不管怎么说,赢了就是赢了。
这个战绩,可以让吹嘘一辈子的同时,也给他带来了更多难以觉察的危機。
對於这一点,马谡始终有着清醒的认知。
但现在还不是考虑这个的时候。
战争还远未结束。
进军关中的三个目的,至此已經达到了两个,即迫使司马懿回军、配合诸葛亮全占陇右;与司马懿正面较量。
接下来,就是实现第三个目的――当好关中钉子户的时候。
当然,马谡也知道,这很困难。
阻力不止来自于魏国,来自于司马懿,还会来自于诸葛亮、来自于后主刘禅,甚至还会来自于东吴。
在三国人士的理解里,战争是间歇性的,是有收有放的。一场战争结束后,那就要撤回所有兵马,休兵养民,接着筹备下一场战争。
而不是一直在敌人面前晃悠,使战争常态化。
不出意外的,马谡很快就接到了诸葛亮的撤军命令。
马谡怀着极其复杂矛盾的心情,率军下了五丈原,踏上了回汉中的路。
一路上,他不断的思索着接下来即将面对的局面,不断地将自己代入到司马懿和孙权的立场——假如自己是他们,又会以何种手段对付一个如此能打的敌方将领?
结盟?刺杀?离间?
似乎都有可能!
所以,从现在开始,就要打起十二分精神了。
他所面对的局势从这一刻起,已经从明打明的斗智斗勇,转为了看不见刀光剑影的诡计暗算。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