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八章 病马厂 (十五) (第1/2页)
第二代防毒面具的出现,完全是因为出现了新的毒剂——氯化苦,使得浸有化学药剂的贩毒面具对其不能有效防护。
在合约的基础上,各国开始纷纷采用装填有活性炭的特制滤毒罐来稀释毒剂,并将滤毒罐挂在使用者的胸前,用波纹状的导气管连接到可遮蔽人员面部,采用橡胶或者皮革支撑的面罩上。
同时也是现代防毒面具的雏形。
1915年秋天的时候,DJ研制并配发了这种带绿都关的防毒面具。
同时应该也对缴获的DG面具进行了研究,在1916年生产了笨重的‘大箱’防毒面具,滤毒罐内装有碳粒、碱石灰以及作为消毒剂的********。
用一根橡皮管把滤毒罐连接到面罩上,面罩仅能盖住下颚、嘴巴和鼻子,面罩内还有一个个口罩。
到了1916年8月,一种改进的轻便型‘小箱’防毒面具代替了这种防毒面具。
这种防毒面具,采用活性炭来吸除毒剂,使防护技术超出了化学反应的范畴,使得面具的防毒机理由化学反应反正为物理吸附,这是防护技术上的一个重大发展。
当时由于还没有发明吸气活门和呼气活门,无法将吸气流和呼气流分开,导致使用面具的时候吸气流均通过滤毒罐形成了较大的有害空间,并使吸着剂很快吸湿而失效。
在这样的基础上,各国又开始对面罩进行了改进,射击出了吸气活门和呼气活门的防毒面具,使得呼气流不再通过滤毒罐而直接排入大气中。
为了避免长到器官给士兵带来的不便,DG将滤毒罐组合成一个罐子,用螺纹直接凝乳面罩的前部。
FG也制造了一系列防毒面具……
在随后很多科学家发现,烟雾可穿透单传使用活性炭的滤毒罐,使面具失去防护能力。
为了防御气溶胶对人员的伤害,科学家又在滤毒罐中增加了一层滤烟层。
他们最初采用鹅毛、棉花等纤维物质直接装填在滤毒罐内阻留气溶胶微粒,在这样的基础上,为以后发展到采用特制的过滤纸做成多种几何形状的滤烟层。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西方很多军队中服役的马匹很多,马匹的防毒面具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在1917年的时候,D、F、Y、E、M等国家相继制成了马用的防毒面具。
一些国家还对军犬和信鸽制作了相关的防毒面具。
后来低沸点、小分子量、高挥发度的毒剂如******、磷化氢、氢氰酸、氯化氢相继出现。
由于活性炭不能吸附这类型的毒剂,因为DG首先进行了浸渍炭的探索。
比如把活性炭浸渍在氨水中,再在真空条件下加热,就可以大大提高活性炭对******的防护能力。
1918年的时候,MG人惠特泽尔和福勒又研制出了铜浸渍炭,将其命名为A型惠特莱特炭。
浸铜的炭和扑通的活性炭相比,在干燥条件下,对******的防毒能力可以提高十几倍,对氢氰酸可提高2倍,对光气可以提高1倍。
在当时这种浸渍炭并没有达到理想的程度,它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在吸湿条件下,几乎完全丧失对******的防护能力……
“吴医生,我怎么觉得我们楚医生的防生化口罩更先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